-----我校获市第八届红色经典小故事演讲中职组二等奖
2012年8月30日下午,上海教育电视台演播大厅气氛热烈。上海市第八届红色经典小故事演讲决赛在全市12所中小学校逐队“厮杀”后落下帷幕。
历经初赛、复赛的“过关斩将”,我校10、11级影视班参赛表演的《别了,殷夫》获得市中职组二等奖。
回首为比赛准备的日日夜夜,所有参与的主创都感慨良多:
我要写个有“情”的革命青年
《别了,殷夫》由导演兼编剧的李铭祖同学以其初中校友殷夫烈士为讲演对象,根据教材中的同名诗作为故事底本,加入相关情节创作完成。
“殷夫是一位非常正直、豪爽的人,他愿为自由、革命而奋斗乃至牺牲。剧中,我为主人公安排了二位同窗好友,通过他们或明哲保身,或有思而不敢有为的言语、行动,与殷夫形成对比、交锋,从中展现人物品格与思想。”追求完美的李铭祖边排边和老师、同学商讨润色情节和台词,以保证10分钟里完成一个三段式的精彩故事。
虽然未担任主角,但李铭祖还是在剧中过了把戏瘾,出演了殷夫的大哥。问及如何理解与演绎这份兄弟情时,他略作沉吟,“大哥很爱殷夫,他想保护弟弟,但是信仰的不同造成兄弟之间的争执。殷夫也爱大哥,所以才会写诗告别,他们之间是阶级仇恨,不是你死我活的骨肉相残,浓浓的亲情是他们之间的纽带。”“有情亦是真豪杰”,革命者的有情会让他们更血肉丰满、更动人心魄,4岁即表演的李铭祖经验丰富,内容表达老到。
“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很需要一个红色的正面形象来引导、鼓舞同辈更好的生活、学习。排练此剧是想呼吁大家多知革命先辈之事迹,多怀崇敬先辈之情,多做有益社会之事,多树为国报效之心。” 李铭祖如是说道。
我与“革命”第一次“触电”
马杰和张晶是头一遭以主角身份演戏,他们坦言“演革命人物,感觉真的很不同”。
当过了初读剧本的兴奋期后,他俩同时陷入了找感觉的迷茫期:人物身份、时代背景有点久远,要找准热血青年对革命的满腔热忱之情有点难,既要壮怀激烈,又要深挚真诚,最要紧的是避免造作与空洞,不能给人“喊口号”之嫌;情感独白戏与流泪戏须是真情流露……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他们着实下了苦功:
“仔细研读剧本,揣摩台词背后的感情。殷夫对革命、爱人、大哥的爱是不同,所言说的语气是不同的:对革命是奉献无悔;听闻爱人牺牲是悲愤交加;与大哥决裂是矛盾坚决。” 在马杰眼中,殷夫是一个正气、向往自由、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影片《恰同学少年》让我了解殷夫。作为他的好友,一方面要具备和他相同的气质,但又不是如他那般决绝(义无反顾地投身革命),所以力度的掌控上要火候正好。”张晶把这绿叶当得是有滋有味。
在不断对词磨戏的过程中,两人更深入地走进了角色:化身“殷夫”后,马杰完全被人物事迹所感染,从蹑手蹑脚到放开张扬,完成了一次自我的突破与蜕变;张晶则感到“那个年代青年身上的志向与勇气给了我启示,演着他,我心中也涌起自我激励的动力。”
我用舞美诠释“革命”的意义
大部分时候,蔡雯瑾老师是站在场边的“旁观者”,谁演、怎么演,她一概不管。但她又不是彻底的甩手掌柜:她既管桌椅配备、人员集中、后勤保障等事务;也负责帮助学生细扣舞美,为主题的方向掌舵。
“现在的孩子想要找到那个年代的感觉很不容易。我就从舞美的角度给予指点。如人物站位的角度是否美观、道具人物的比例是否协调、舞蹈音乐是否契合心境……”正是对剧本、人物的独到见解,蔡老师根据“打仗——反抗——胜利——回望”的情节选取了或柔或刚,或起或伏的乐曲,恰到好处地映衬出革命青年的气魄与“革命”的精神。
“我希望学生们在一次次舞台表演中积累经验,利用在校时光掌握够多的专业技能,并在这基础上创新、叠加,等到毕业有较好的社会适应力,为成才打好基础。”蔡老师期望道。
如今,比赛已是“尘埃落定”,但红色经典故事点燃的青春激情依旧在中职师生的心头回响、闪亮。我想:重温“革命”的同学们在这其中收获得不仅是一次激昂的生命体验,还有关于青春价值的重新考量。相信经历“红色”思想洗礼的同学们会接过英雄手中的“枪”,在校认真学习专业技能,增强自身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为闪耀工作岗位,回报国家和社会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