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发布时间:2013-05-20 来源:

 

第一部分  新生心理普测流程

一、前期准备

1、从心理老师处取得高一年级学生的基本信息(学号、姓名、班级、出生日期、入学时间等),核对学生人数和信息(是否有未报到或是请假的学生)。

2、由心理老师跟班主任提前沟通测评的目的、意义、流程及注意的问题,争取最大程度的合作。并确定测试的大致时间。

3、由专业公司市场部的工程师在普测之前完成系统的安装工作。

4、跟电教室老师协调,确定测试的具体时间,并请电教室老师给予配合。测试电脑进行登录心理工作平台调试(筛选出不能使用的电脑)。

5、确定协助各班班主任,请老师在普测时进行管理和指导,使得普测能在尽可能安静的氛围下进行。

6、重新确定量表为《心理健康测试SCL-90》和《卡特尔16PF人格测验》。

7、结合普测当天学校学生的时间安排和各班的实际人数,安排测试机房和时间段,一个机房的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如在多个老师协调下可达每个机房35人)。

二、测验过程

1、测试管理员在学生测量之前提前进入测评端,登陆指定测评网页,再次核实网页的正常操作。

2、测评老师在测试之前提前将两个测验的指导语抄写到黑板上以供提醒和强调之用。

3、测试学生按照学号顺序和先前安排的时间和批次,依次进入机房。

4、待学生基本就位后(由各班班主任维持场面秩序),按照之前设定好的基本步骤告知学生如何进入页面、注册帐号、登录、测试和提交的一系列具体过程。

5、由心理老师提醒学生统一听完测评老师念的指导语后再答题。提醒学生要保持安静,不要说话讨论和交头接耳,按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答题即可。如谁有疑问,请举手向老师示意。

6、测评老师宣读指导语。让每个学生都明白测试的要求。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7、测试学生按照学号和密码进行登录。

8、寻找动作慢,键盘操作困难的学生,确保注册成功。

9、学生开始进行测试。

10、测验题目完成后,提醒点击提交按钮,显示提交成功才表示本量表已完成。

11、测试结束后,安排学生退出系统,安排下一批学生测试。

12、进行测验结果的核对和数据的备份。

13、登记漏测的学生,进行补测。

三、数据处理

1、将测验数据进行备份,以防丢失。

2、将测验数据导出,进行分析,撰写分析报告。

3、提交分析报告。

 

 

 

第二部分  SCL90介绍

 

一、量表介绍

此表由Derogatis ,L. R.编制(1975),表的制订可追朔到在CMI基础上,由Parloff, M. B.制订的评定心理治疗并经Frank, J. D.修改的不适量表。后来Derogatis以他编制的Hopkin's症状清单(HSCL 1973)为基础制订SCL- 90。此表包括90个项目。此表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临床应用证明此量表的评估有比较高的可靠性及准确性,同时与其他自评量表(SDS、SAS)相比,它具有内容大、反映症状丰富,更能准确刻画病人的自觉症状等优点。

二、测验内容

(1)测验目的:通过该量表以检测出各因子方面症状情况,通过因子得分可以了解症状的分布特点。

(2)测验功能;量表由9个症状因子组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能过测验可以反应各症状情况。

1、躯体化:该因子主要反映被试者的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等系统的不适,及头痛、背痛、肌肉酸痛及焦虑等其他躯体表现。

2、强迫症状:主要指那种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行为等表现,反映临床上的强迫症状群。

3、人际关系敏感:主要指个人不自在感,自卑感,尤其是在与他人相比较时更突出。

4、忧郁:主要指忧郁苦闷的感情和心境,反映与临床上抑郁症状群相联系的广泛的概念。

5、焦虑:主要指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反映临床上明显与焦虑症状相联系的精神症状及体验。

6、敌对:主要指恼怒,发脾气和冲动的特征,从思维、情感及行为三个方面来反映病人的敌对表现。

7、恐怖:主要反映对孤独和公共场合的惧怕。

8、偏执:主要指对他人不满和无中生有的程度,反映猜疑和关系妄想。

9、精神病性:主要反映神经质的强烈程度,其有中幻听、思维播散、被洞悉感等精神分裂样症状项目。

10、其他项目:主要反映睡眠及饮食等情况。

 

第三部分  卡特尔16PF人格测验介绍

 

一、量表介绍

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简称16PF)是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人格及能力测验研究所卡特尔教授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和科学实验,应用因素分析统计法慎重确定和编制而成的一种精确的个性问卷。本测试使用国际通用的16PF人格心理测验,同时结合中国常模标准和临床实践作出判断。该测试的主要功能是测试人的16项基本正性人格特征,并通过科学方法进一步了解其各项心理学指标。这一测验共187道题目,能在约四十五分钟的时间测量出十六种主要人格特征。本测验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并于1979年引入国内并由专业机构修订为中文版。本测验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广泛应用于人格测评、人才选拔、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等工作领域。

二、测验内容

(1)测验目的:对被试人格的十六种不同因素的组合做出综合性的了解,从而全面评价其整个人格。

(2)测验功能;量表由十六种人格因素组成,分别为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自律性和紧张性,而且各个因素相对独立,相互之间的相关度极小,每一种因素的测量都能使被试者某一方面的人格特征有清晰而独特的认识。

1、A 乐群性测试被测者与外界环境间的适应情况和交流情况。

2 、B 聪慧性测试被测者的智力及其可发展情况(理性思维)。

3 、C 稳定性测试被测者的情绪特征,情绪控制能力。

4 、E 恃强性测试被测者的恃强、倔强性情况。

5 、F 兴奋性测试被测者的兴奋特质。

6 、G 有恒性测试被测者一般做事时是权宜、敷衍的还是有恒、负责的。

7 、H 敢为性测试被测者是否有冒险敢为的人格特征。

8 、I 敏感性测试被测者对待外界的敏感程度。

9 、L 怀疑性测试被测者的处世怀疑态度。

10、M 幻想性测试被测者的幻想力、想象力。

11 、N 世故性测试被测者在为人处世时的世故、老练性情况。

12 、O 忧虑性测试被测者是否有忧郁状况。

13 、Q1 实验性测试被测者对环境的批评性特征。

14 、Q2 独立性测试被测者的独立性能力。

15 、Q3 自律性测试被测者处世时的自律、自觉情况特征。

16 、Q4 紧张性测试被测者的焦虑、紧张状况。

除上述16项特征因子外,16PF还可以做出相应的人格类型分析,包括: 适应与焦虑型分析、内向与外向型分析、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分析、怯懦与果断型分析、心理健康因素分析、专业有成就者的人格因素分析、创造力强者的人格因素分析、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因素分析等次元人格因素。

 

第四部分  学校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化

1. 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保健知识,传授心理保健技能。

充分利用院报、橱窗栏、广播和学校网站,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增长心理健康的知识。报刊、电视、广播电台是对学生认知及周围学习发生较大影响作用的社会信息传播媒介,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块教育阵地。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增强对消除心理困惑的求助渠道的认识。

根据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及时举办各种专题讲座或群体学生心理辅导。

开展个别咨询,通过面谈、信函、电话、网上在线交流等形式开展个别学生咨询。

加大开设《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类似选修课,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座谈、案例分析、心理电影、团体训练等形式,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不同班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重点不同,开设不同的课程,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重视大学生心理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

2. 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具体可采用各类量表对在校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通过普查筛选出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约请他们面谈,并对一些存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定期的心理辅导。 3.积极开展心理训练,提高心理自我调节能力。

一些学生个性懦弱、缺乏自信、孤僻内向、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因而他们的心理素质相对较低,人际交往不协调的状况较多。针对这一现状,可以组织其进行多次的心理素质训练。

4.积极开展对曾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追访工作。

对心理健康普查中存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追访,目的是了解他们通过心理咨询后心理的发展变化如何,了解他们在解决内心苦恼、困惑时采用的具体方法和依靠的资源,以提高心理咨询水平。

5.构建学校、班主任、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网络。

(二)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

该阶段的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三)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总之,在日常定时定点加以辅导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和谐氛围,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以此保证了在高一就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充足的掌握,以便在未来三年的学生心理教育中更好地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分享到:
相关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