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下午,中华职业学校党支部举行“‘中职’风华薪火传” 纪念建党90周年座谈会,邀请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校友会三位老党员、老学长来母校饮水思源感党恩,抚今忆昔颂党庆,讴歌光辉旗帜,彰显优良传统。
座谈会由中华职业学校党支部陈自强书记主持,学校党员、教工团员、青年积极分子和学生代表参加了座谈会。
中华职校是上海较早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的学校之一,是民主进步爱国气氛浓厚的学校。在国运兴衰的重大历史关头,中华职校师生总是走在时代的前列。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华职校的师生就积极投入反帝爱国运动,罢课游行,集会演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中华学子投笔从戎,毅然参加北伐。1939年9月,中共地下党在中职进步学生中发展党员,进而建立中共党支部,从此在党的领导下,中职学生运动连绵不断,校内抗日救亡运动和爱国民主运动蓬勃发展,一批又一批学生参加新四军。中华职校渝校的学生则战斗在川渝地区,反对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中华职校孕育和荟萃了众多德才兼备的革命英豪、政界领袖、驻外使节、科技才俊、文化名人,他们中有革命先烈黄仁、孙福元、江竹筠、彭立人、周宝训等,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有著名新闻出版家邹韬奋,有著名思想家顾准,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等等,他们是中华职业学校的骄傲。2005年中宣部和中央各大媒体推出的《永远的丰碑》,介绍了张闻天、华罗庚、江竹筠等三位中华职业学校校友。2009年邹韬奋、江竹筠、华罗庚入选中宣部等11个部门评选的“双百人物”,成为名闻遐迩的“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
座谈会上,当年地下党党员、机械科50届学长、81岁的陈佩琛通过几个场景,深情地回忆了解放战争期间,地下党组织爱国学生开展革命斗争、迎接解放的一幕幕往事,如1946年1月13日在玉佛寺公祭昆明死难四烈士和“6•23”和平大游行、1947年“5•20”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1948年“1•29”同济事件等等,尤其是1947年“5•20” 运动中,5月23日中华职校全校总罢课,900多名学生上街大游行,晚上还组织300多学生去交通大学参加营火晚会……。解放前夕,组织纠察组——人民保安队,宣传党的政策,维持治安,稳定民心,当时南市地区人民保安队的指挥中心就设在中职,中职成为南市区学生运动的民主保垒,而陈佩琛在中职迎解放时,曾负责学校迎解放学生组织(当时称职业市)的膳食事务。1949年5月27日,陈佩琛和中职的同学在马路上热烈欢迎解放军。解放后,陈佩琛调到团市委、团中央工作,1956年从团中央调到二机部(核工业部),成为亲身参与新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工程的功臣。这位17岁入党、有63年党龄的老学长把一生的经历归纳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也就没有我个人的今天”。
一代又一代的中职学子,不仅有许多人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置个人生死于度外,毅然投身于革命;更有一大批同学无怨无悔地奔赴祖国各地,为建设新中国建功立业,奉献一生。1951年秋中华职校受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委托,开设石油机械科,学生列入石油管理局干部培养计划,先后送走了52、53、54三届石油机械科学生,计370多人,为新中国培养了第一代石油技术人才,他们业务知识扎实,技能技巧熟练,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普遍受到社会赞扬,被誉为“中华牌”。上海中华职校校友会会长、石油机械科54届校友陆海根学长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1953年年底国家调整办学专业,中华职校石油机械科迁到西安石油学校(后为西安石油学院),1954年, 陆海根他们从西安一毕业就听党的话,服从国家需要,奔赴玉门油矿,参加了我国第一个天然石油基地——玉门油矿的建设。陆海根学长和广大奋战在石油战线的中华学子们发扬奋发图强的革命精神,哪里有石油就征战到哪里,足迹遍及我国所有陆上和海上油田,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终于把我国“贫油国”的帽子抛进了太平洋,使我国走上了大规模的石油建设和开采的道路,他们自己也成为新中国石油开采和石油化工企业的骨干力量、领导干部。陆海根学长希望年轻同志能把“中华牌”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商科48届校友、上海地方志著名专家、原黄浦区区府办调研员兼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82岁的学长范洪涛说,一生中有两种思想两种精神,一直在教育引导他前进,一是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二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这两种思想两种精神帮助他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他用青年、壮年、老年三个阶段的切身经历强调“理想、信念是人生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正是这种理想、信念使他在1952年放弃在中国实业银行的高薪职位,到黄浦区团委担任供给制干部,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范洪涛深情地回忆在浦东大厦七楼图书馆借阅《大众哲学》等书籍、接受进步思想的启蒙教育的情景;回忆抗战胜利后沪校全体师生背着课桌椅,步行十几里路搬迁回学校的情景;尤其是1948年5月15日中华职校30周年校庆时亲耳聆听黄炎培用浦东官话演讲的情景。正是中华职校的学习,为他进入社会、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奠定了基础,使他终身受用。
范洪涛退休21年来坚持活到老、学到老,把学习作为人生的第一要事,乃至第一乐事,生命不止,学习不已,笔耕不歇 。2010年还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了 《范洪涛方志文集》 。他重申,水有源,树有根,母校的校训、红旗下的宣誓,成为他一生前进的动力源泉。
党支部书记陈自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各位学长们丰富的足迹旅痕和深刻的人生感悟,使我们更坚定对党的信念,更增添对祖国的热爱。中职的老学长与新一代中职的老师、学子进行跨越时空的零距离的沟通,在今年庆祝建党90周年的时候,尤其意义深远。我们始终敬重老校友、老学长在革命年代和建设时期的重要贡献,这是中华职校非常难得的光荣传统,需要我们继承下去、弘扬光大。希望新老校友沟通活动以后经常进行,也希望各位学长保重身体,健康长寿,共享美好时光。
参加座谈会的师生感触很多,张燕芬、奚小英、朱燕、谢朴园等老师和孙景琳等同学在会上表示,听学校革命老前辈的介绍,是新时期中华职业学校老师、学生知晓党的历史、党的光辉、党的风采,感悟党的伟大、党的温暖的难得机遇,是学党史、感党恩、树信念的生动鲜活的教材。虽然现在的时代和环境与当年不同,但是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一代又一代中华人的品格,爱我中华、艰苦奋斗、双手万能、报效社会是一代又一代中华人的传统,这是当今创先争优活动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应该永远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