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峥嵘。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示各个时期各条战线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在革命、建设、改革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充分展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模范带头作用,中央主要媒体和各省区市党报、主要都市报联合推出大型人物专栏《“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
2009年9月,为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深入开展,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中央批准,中宣部等11部门联合组织评选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今年2月9日起至6月13日,新华社将陆续播发173位“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缅怀传播马克思主义、创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先驱,讴歌创立新中国、建设新中国的共和国英模和优秀共产党员,以他们为榜样,推动各地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积极投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事业,以实际行动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中华职校孕育和荟萃了众多德才兼备的革命英豪、政界领袖、驻外使节、科技才俊、文化名人,他们中有革命先烈黄仁、孙福元、江竹筠、彭立人、周宝训等,有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有著名新闻出版家邹韬奋,有著名思想家顾准,有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著名表演艺术家秦怡等等,他们是中华职业学校的骄傲。2005年中宣部和中央各大媒体推出的《永远的丰碑》,介绍了张闻天、华罗庚、江竹筠等三位中华职业学校校友。2009年邹韬奋、江竹筠、华罗庚入选中宣部等11个部门评选的“双百人物”。今年3月至6月,新华社陆续播发了“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中华职业学校校友邹韬奋、江竹筠、华罗庚的事迹,特汇总转发如下。
邹韬奋
邹韬奋,江西余江人,1895年出生于福建永安。1917年进入南洋公学电机工程系学习,1919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文科三年级,主修西洋文学。1921年毕业后到上海华商纱布交易所当英文秘书。1923年,受聘担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股主任,负责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任《生活》周刊主编。
|
“九一八”事变后,他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对日本侵略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他主编的《生活》周刊以团结抗敌御侮为根本目标,成为国内媒体抗日救国的一面旗帜。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国民党政府在签订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的同时,调集大军“围剿”苏区和红军。邹韬奋坚决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做法,痛斥蒋介石、何应钦等是军阀和民族罪人。
1932年7月,他成立生活书店,任总经理。生活书店团结了一大批进步作者,在全国各地建立了56家分支机构,先后出版发行数十种进步刊物和包括马克思主义译著在内的1000余种图书。1933年1月,他参加宋庆龄等发起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当选为执行委员。不久,被迫流亡海外。在两年多的流亡期间,他考察了英、美、法、德、意等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苏联,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实现了思想上的升华,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1935年8月,他回到祖国后,正值日本侵略军制造分离中国的华北事变。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响应共产党的号召,旗帜鲜明地支持“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期间,他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他的活动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忌恨,他创办的《大众生活》和《永生》杂志先后遭查禁被迫停刊。
1936年11月22日,他因积极宣传抗日,与沈钧儒等7人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成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获释,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上海沦陷后,转至武汉,继续主编《抗战》,并将其改编为《全民抗战》三日刊。武汉沦陷后,到重庆继续主编《全民抗战》。1938年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当局加紧迫害民主进步人士,更加严厉限制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各项民主权利。积极进行抗日宣传的生活书店及其出版物不断遭到查禁、封闭。1941年皖南事变后,邹韬奋被迫再次避走香港。在香港,他继续宣传抗日,揭露国民党当局对日妥协投降倾向和对民主进步人士的迫害。香港沦陷以后,他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先后转移到广东东江游击区和苏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继续从事抗日民主的文化宣传工作。期间,他多次向党组织提出入党请求,党组织认为他以民主人士的身份在国统区工作对党和革命事业更为有利。
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在上海病逝。临终前,他再次表达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9月28日,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中共中央在致其家属的唁电中称他为“吾党的光荣”,“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至最后一息,犹殷殷以祖国人民为念,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
江竹筠
重庆歌乐山革命烈士陵园坐落在重庆市西北郊的歌乐山下,原是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白公馆”“渣滓洞”两座集中营的旧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一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面对酷刑和屠刀,宁死不屈,顽强斗争,谱写了壮烈的英雄诗篇。江竹筠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江竹筠,女,1920年8月出生于四川省自贡市一个农民家庭,8岁随母亲逃荒到重庆,10岁进袜厂当童工,后考入重庆南岸中学和中国公学附中。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秋入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并担任该校地下党组织负责人,从事青年学生的工作。
1943年,党组织安排她为中共重庆市委领导人之一的彭咏梧当助手,并和他扮作夫妻,组成一个“家庭”。他们的“家庭”是重庆市委的秘密机关和地下党组织整风学习的指导中心。她的主要任务是为彭咏梧做通信联络工作。根据党的指示,1944年她到成都,考入四川大学,以普通学生身份做党的工作。1945年,她与彭咏梧结婚,后留在重庆协助彭咏梧工作,负责处理党内事务和内外联络工作,同志们都亲切地称她江姐。
1947年,当人民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的时候,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组织和领导了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她受中共重庆地下市委的指派,负责联系育才学校、国立女子师范学院、西南学院党的工作和开展学生运动。她积极贯彻党的指示,紧紧依靠党组织和进步师生,在学生中发展党员,建立支部,团结进步学生。在彭咏梧的直接领导下,她还承担了中共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联络和组织发行工作。
这一年春夏,川东党组织开始把工作重点转向农村武装斗争,彭咏梧奉上级指示赴川东领导武装斗争,任中共川东临委委员兼川东地下工委副书记。江姐以川东临委及下川东地委联络员的身份随丈夫一起奔赴武装斗争第一线。1948年春节前夕,彭咏梧在组织武装暴动时不幸牺牲,头颅被敌人割下挂在城门上示众。江姐强忍悲痛,毅然接替丈夫的工作。她对党组织说:“这条线的关系只有我熟悉,别人代替有困难,我应该在老彭倒下的地方继续战斗。”
1948年6月14日,由于叛徒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国民党军统特务用尽各种酷刑: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带刺的钢鞭、撬杠、电刑……甚至残酷地将竹签钉进她的十指,急欲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破获领导川东暴动的党组织和重庆中共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惨无人道的酷刑摧残和死亡威胁,江姐虽然身体被折磨得变了形,但始终坚贞不屈,正气凛然:“你们可以打断我的手,杀我的头,要组织是没有的。”“毒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渣滓洞的难友们对她的英勇无畏表示了无限的崇敬:“你是丹娘的化身,你是苏菲娅的精灵;不,你就是你,你是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
1949年11月14日,江姐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渣滓洞监狱,牺牲时年仅29岁。
新中国成立后,江姐的事迹被写进了长篇小说,被搬上了舞台、银幕和屏幕,家喻户晓,广为传颂,教育、影响和激励了几代人。歌剧《江姐》中的著名唱段《绣红旗》《红梅赞》等,几十年来脍炙人口、经久不衰、广为传唱。
华罗庚
他,虽然只有初中文凭,却是蜚声中外的数学家;他,虽然因病左腿残疾,但在中国的广袤土地上,到处都留有他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的艰辛足迹,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应邀到日本东京大学作学术报告。原定45分钟的报告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被延长到一个多小时。当他结束讲话时,突然心脏病发作倒在讲台上。他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他幼时爱动脑筋,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常被同伴们戏称为“罗呆子”。初中毕业后,华罗庚曾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因拿不出学费而中途退学。此后,他顽强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20岁时,华罗庚以一篇论文轰动数学界,被清华大学请去工作。从1931年起,华罗庚在清华大学边工作边学习,用一年半时间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他自学了英、法、德文,在国外杂志上发表了3篇论文后,被破格任用为助教。
1936年华罗庚前往英国剑桥大学。在英国的两年之中,他攻克了许多数学难题。他的一篇关于高斯的论文给他在世界上赢得了声誉。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在昆明的一个吊脚楼上,他写出了堆垒数论。1946年9月,华罗庚应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怀抱,投身我国数学科学研究事业。1950年3月,他到达北京,随后担任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1956年,他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1958年,他担任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兼数学系主任。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他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63年他和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
华罗庚因病左腿残疾后,走路要左腿先画一个大圆圈,右腿再迈上一小步。对于这种奇特而费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戏称为“圆与切线的运动”。在逆境中,他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凭着这种精神,他终于从一个只有初中毕业文凭的青年成长为一代数学大师。他一生硕果累累,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导函数论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创始人,其著作《堆垒素数论》更成为20世纪数学论著的经典。
由于青年时代受到过“伯乐”的知遇之恩,华罗庚对于人才的培养格外重视,他发现和培养陈景润的故事更是数学界的一段佳话。在他亲自关心和过问下,陈景润从厦门大学被调到中科院数学研究所,最终在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方面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绩。此外,万哲元、陆启铿、王元、潘承洞、段学复等人也是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成长起来的。
在从事数学理论研究的同时,华罗庚努力尝试寻找一条数学和工农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经过一段实践,他发现数学中的统筹法和优选法是在工农业生产中能够比较普遍应用的方法,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管理面貌。于是,他一面在科技大学讲课,一面带领学生到工农业实践中去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为工农业生产服务。
晚年的华罗庚不顾年老体衰,仍然奔波在第一线。他还多次应邀赴欧美及香港地区讲学,先后被法国南锡大学、美国伊利诺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还于1984年以全票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