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志愿初心 创实践先锋
中华职业学校 吕娟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在疫情蔓延的第一时间,上海各中职校就按照市教委的要求投入到了防“疫”战中。今年3月,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考,有一座城市叫众志成诚,有一颗信心叫万众一心,有一种精神叫志愿服务,有一种感动叫无私奉献。
如今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志愿服务无论在疫情前、疫情爆发时,乃至现在,总有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冲锋陷阵,这种精神,它鲜活长存,令人心生敬畏,即志愿精神。
疫情之下如何更好的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呢?今天我想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些我校在疫情之下所做的一些志愿服务活动情况,以期通过思维火花碰撞,供大家探讨和交流,也希望和各校老师学习宝贵经验和做法,优化和完善今后的志愿服务活动。
一、依托德育特色品牌项目,助力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
我校每年10-11月举行毅行六十里徒步活动,该活动已立项成为上海市德育特色品牌项目。徒步活动是户外活动,疫情之下,在活动类型上不受到封闭场地的环境限制要求,在做好个人疫情防护工作的基础之上得以顺利开展。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本次徒步活动主题为“永远跟党走 健行新征程”,意在同心向党,青春健行,在磨练中不断成长,在考验中强大自我,践行初心,勇担使命。作为常青德育特色活动,承载着浓郁的育人色彩,志愿服务在其中彰显特色。通过德育活动的抓手,能有效调动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参与覆盖面,提供多样化的志愿服务岗位,有序推进志愿服务常态化工作。
二、凝练校史文化资源,助力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
我校黄炎培校史馆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校史文化深入人心,振奋人心,鼓舞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学子敬业乐群,秉承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理念,在做中学,学中做。培养了一支校史馆讲解员学生志愿服务队,真正做到了做学合一,知行合一,为黄炎培的职教理念注入青春力量,展现志愿风采。校史馆讲解员学生志愿服务队是一支训练有素,专业为导向的技能志愿服务。学校有专门的教师讲解员团队悉心指导和培训学生志愿队,也有礼仪老师进行专业指导,负责指导学生志愿队伍的引导手势、讲解仪态等,把志愿服务队伍朝着专业化的方向推进。
三、融合主题团日活动,助力学生志愿服务主动化
校团委每学期的主题团日活动也为学生提供了志愿服务平台,如以“红色步道行走”为主题的团日活动,前期的活动策划、中期的活动实施、后期的活动总结三阶段是学生志愿服务的好抓手,以学生干部负责志愿活动的管理和指导,逐步培养一批志愿者行动的骨干力量,让学生参与志愿项目的设计与运作,化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学生群体中产生真正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促进志愿服务工作持久稳定发展。
四、深入共建社区街道,助力学生志愿服务普及化
学校已与校外服务基地签约,继续做好常态化的志愿服务工作。如黄浦区五里桥街道、上海市瑞金医院黄浦区东南医院、黄浦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深入共建的社区、街道、基地,充分调动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做好定期的志愿服务工作。如五里桥打浦居委党建联建协议,楼宇文化节的美术作品展志愿服务、五里桥社区学校IT运维服务员、少年队建队节礼仪志愿服务、黄浦区共产主义学校开班仪式的颁奖礼仪志愿服务等等。
五、联合校企合作,助力学生志愿服务辐射化
学校志愿服务的延伸和拓展离不开德育专业组外联企业和社会资源。比如影视动画专业经常招募动漫展、文化创意展的志愿者,企业项目中电影制作,动画捕捉,后期制作,既是学生志愿服务的平台,又是产教融合的契机;烹饪酒店招募志愿者服务,学生参与和覆盖面高;中华艺术宫“小小解说员”志愿服务等等,都是志愿服务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下的辐射效应。
六、利用“互联网+”资源优势,助力学生志愿服务智能化
疫情之下,学校的每年的职业体验日活动也有了新变化,改为线上职业体验日,一般在4-5月,通过app招募志愿者,职业体验活动改为线上微视频和直播体验课的形式,志愿服务更智能化。
另外,学校今年招生季也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优势,无论是招募志愿者,还是志愿者服务的方式都有了全新的变化。通过扫二维码VR视角看校园,招生简章活灵活现,校园环境尽在眼底,一览无遗,有效解决了因疫情防控限制的线下招生的困境。利用学校文化创意类专业学生的优势,设岗学生志愿者,学以致用,志愿先行。
抗疫常态化背景下的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我们还需继续探索和学习。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信念。通过志愿者参与方式来实现对社会力量的动员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愿志愿精神温暖每一个前行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