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城市职教中心研究会第二十二届年会论文
中华职业学校 徐影
【摘 要】 本文分析了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师资情况和职校学生期盼怎么样的音乐教师,阐明加强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必须提高音乐教师的人文素养,并提出如何提升的途径。
【关键词】 中职学校 音乐教育 教师 人文素养
常言道: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作为实施教育的教师,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有些教师在很多时候重视了“教的作用”,而忽视了“师的影响”。所谓师的影响就是教师特有的个性魅力产生的吸引学生、影响学生的本领,这就是人文素养。教师的人文素养,便是教之内功、师之根本,它处在教师整体素养中的核心位置,决定着教师职业的意义和价值。
不少职业学校的音乐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没办法教,他们基础差、不爱学、上课不要听,甚至老师上课成了一种痛苦等等。如果说过去上课,学生不管能否听懂但基本能乖乖地坐着听课,那么现在是老师要尽力用学生喜欢的能接受的方法来开展教学。如果课堂不吸引学生,他们将会很直接地用各种形式来表现出对课堂的不在乎,上课成了师生之间的彼此折磨。这就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基础,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极具感染力的个性魅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师资情况分析
绝大多数职校学生都喜欢音乐,但很大一部分讨厌音乐课。那是因为传统的灌输式的音乐教育方式,败坏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消极的态度和更加抵触的情绪。以至于老师怕教,学生怕学,师生成为对立的双方。产生这种状况就师资方面的原因分析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专职但不专业
一些艺术老师原来的专业为非艺术类专业,虽然经过后来的再学习进修但远未达到专业要求,这样将影响艺术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专业但不专职
一些学校的艺术老师所学是艺术专业,但长期不从事专职的艺术教育,而是被安排在团委、学生科甚至宣传部门配合工作,造成艺术教育师资闲置和浪费。师资未能更好地被利用,让学校艺教工作正常化。
3.师资配备单一
大多数学校的艺术教师仅有一人,所学的专业主要是音乐类(或美术类),其中音乐类又以声乐居多(舞蹈、艺术教育不多),由于这些教师长期得不到更多机会的进修以提高业务水平和拓展教学能力,影响了学生得到范围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熏陶。
这种师资情况导致很多学校的音乐教学仍然从教师本位出发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用自己一贯的经验去教现在的学生,忽略现在职业学校学生的成长经历,教师以“我要教给学生什么”为中心,学生也是以“老师给我什么我就学什么”的态度学习;大多数教师依然就作品而谈作品,就音乐而谈音乐,因而上课的形式和内容显得苍白无力。
二、职校学生期盼怎么样的音乐教师
中职学生处在最活跃的成长阶段,已经开始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思考。他们讨厌权威但又崇拜权威;他们不信任空洞的说教,但又认可成功的事实;他们惧怕失败但又表现出毫不在乎;他们如饥似渴地吸收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同时容易受到诸多的影响。他们在这个成长的关键阶段需要引路人和示范者。
人类个体在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真、善、美等追求将成为主导性的心理需要。忽视这一需要,就会产生现代人所常见的空虚、无聊、寂寞等心理疾病。艺术教育正是一种生命教育,是旨在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所以,学校艺术教育任务之一应当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优秀的教师能在教学课堂上遵循以科学目标为准的“真”和以道德目标为准的“善”,让课堂教学充分焕发出“美” 。真、善、美正是人文素养的体现。把知识点和美育点两者融为一体,形成创造,使教学本身成为一种艺术,在此过程中师生都感到最大的快乐。
大量事实证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学识渊博、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旁征博引的教师。艺术的最重要、最实质、最核心的一个作用,是原本看不见的东西通过艺术被看见了。而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自身的专业技巧以及教师在教学中所表现出的丰富学识和文化底蕴,去唤起学生的美感,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这样的教师将会象磁石一般,牢牢地吸引学生。
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需要提升音乐教师的人文素养
职业学校主要是以培养身心健康、情感丰富、自信且人格完善的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劳动者为目标。在学生可塑性极强的中职学习阶段,优秀的艺术教师能运用亲切的语言、平等的态度、信任的眼神和化繁为简的方法,借助艺术教育的优势,带引着学生由怀疑到期待、由参与到兴奋、由被动到主动,培养学生具备完善的人格,使他们在一生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健康向上、乐观进取;使他们勤于工作、乐于工作、享受工作;使他们在技术不断更新、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使他们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大军中的一员。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教师是否能用以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以尊重、理解、信任的强大精神力量,去感化学生、昭示学生、熏陶学生、诱导学生、影响学生,来激励、唤醒和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自我修正、自我选择、自我进步,这其实是体现出了教师所特有的人文教化功能,体现出教师本身所具备的人文素质。
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学习能力水平低以及学习兴趣不高等现状都对职校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是照本宣科还是别具匠心;是墨守成规还是设计独特;是语言单调还是幽默风趣;是深入浅出还是枯燥乏味;是拘谨呆板还是洒脱自如;是情绪对立还是气氛融洽……这都将取决于教师独特的个性魅力,而且很大程度是由教师的人文素质决定。
人文素养的提升帮助教师能通过理性的分析和充满激情的风格带给学生精神的盛宴和情感的震撼,不仅充分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而这种学习已经超出了为就业而学技能的学习意义,它对学生的影响将是终生的。一名好教师应当积极适应形势的要求,促进自身持续发展,在更高的起点上不断实现自我超越。“人文素养”是一个内涵深刻、外延丰富的范畴,是教师实现自我超越的“更高起点”的基石。正如蔡元培所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养成,教师没有一定的人文素养显然是办不到的。”
四、职校音乐教师如何提升人文素养
(一)教师人文素养的内涵
1.广博而丰腴的文化底蕴。教师对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熟谙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长成自己的人文“血肉”,形成自己对生命、对生活、对历史、对社会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2.敏锐而有深邃的时代感悟。表现为教师不仅要有“信息”上的量增,更要有个性化的、深刻的洞察和体验(包括反思、感悟、启迪等),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和灵性。
3.积极而又多彩的生活情趣。表现为:一是富有童心,充满对新鲜事物的强烈好奇;二是开朗乐观,幽默风趣,充满生活的机智;三是丰富而多姿多彩,充满动感和朝气蓬勃;四是昂扬而奋发进取,充满对理想生活的执著追求。这是教师永葆青春活力的秘诀,也是一种新而有效的课程资源。它将让学生看到有血有肉的导师,它将熏陶和感染学生,让他们形成对生命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对人生的信念。
腹有诗书气自华。高超的教学艺术的掌握和运用并不是成为了教师就可以获得的,它往往蕴涵了教师长期经验教训的积累,而且还需要教师有主动成长的强烈意识,只有主动地在教学实践中提升理论,又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检验,才能不断总结和完善,形成独具风格的教学艺术。主动成长是一个优秀教师所应具备的条件,关注社会的发展,关注教育的发展,关注教学理论的发展,关注教学法的发展,关注教学对象的发展等等,都是所应涉及的领域。
笔者在进行《音乐欣赏》课程教学时,也从不就作品而谈作品,就音乐而谈音乐,而总是充分挖掘艺术作品中所蕴涵的丰富信息,历史、哲学、文学、天文、地理、情感、理智等等,都可能是要涉及到的相关内容,都成为引领学生进行音乐艺术欣赏的重要手段,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现出艺术是人生、是社会的反映,另一方面丰富的信息可以唤起学生对艺术欣赏浓厚的兴趣,懂得学会感受音乐艺术的内涵。而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断学习和加强自身的人文内涵和提高人文修养则是最必需的。
(二)对如何提高人文素养的一些想法
1.培养目标是音乐艺术教育的最髙追求。要从过去重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艺术知识与技能,转变为促进学生音乐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如果音乐艺术教育仅仅是教给学生唱歌、或演奏的技术,而丢弃了人文精神,就等于把有感情、有思想的生命,变成了一个死的工具。
2.建构教师的审美感、艺术观和艺术意识。实施综合艺术教育不是让所有的艺术课教师都变成一个能唱歌、绘画、跳舞、演戏的“通才”,而主要是建构教师的审美感和艺术观,教师应具备一种从多种艺术角度出发,认识、体验和评价一个对象的综合艺术能力。
3.培养与激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通感能力。音乐艺术教育重在让学生进入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的过程。教学中,要敢于放手让学生去组织和活动,相信学生的创意与设计;要通过有效设计让学生触类旁通,获得艺术通感能力。
4.采取“一科切入”或“多科综合”的教学模式。每位艺术教师都可以从自己熟悉的领域进入艺术教育,但这只是综合艺术教育的开始。随着实施与实验的深入,教师要不断调动和组织更多的艺术门类要素,去开发和认识教学对象。在多种融合中,获得整体的艺术认识能力和整体驾驭综合艺术教育的能力。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三大支柱:科学、艺术、人文。科学追求的是真,给人以理性,使人理智;艺术追求的是美,给人以感性,让人富有激情;人文追求的是善,给人以悟性,教师和学生的精神世界,不能没有科学,也不能没有艺术,更不能没有人文。